“创之道”宣言
《周礼·考工记》云“知者创物,巧者述之”,通过总结手工业创造发明, 提出了“智慧的人创造新事物,灵巧的人传承发展”的古代中华创造观。古人有“太上立德,其次立功,其次立言”的“太上立德”说,1916年,革命先驱李大钊提出“太上创造,其次改造,其次顺应”的“太上创造”说,成为“五四”新文化运动的先声,展现出20世纪中华创造观。1937年哲学家梁漱溟提出“宇宙是一个大生命。从生物的进化史,一直到人类社会的进化史,一脉下来,都是这个大生命无尽无已的创造。”“故人类的生命意义在创造。”进一步展现出“天人一体”的广义创造观。1943年,教育家陶行知发表“创造宣言”,提出了“处处是创造之地,天天是创造之时,人人是创造之人”的现代创造教育观。
陶先生是安徽人,今天在安徽合肥召开首届“创之道”创造力发展大会,把“创”和“道”两字连成一体,引申出以“创造”为核心的中华哲学的新内涵,不仅有深刻的现实教育学意义,更有深远的以“创造”为本体的“创学”理论实践探索意义。
“道”是中华哲学的本根和最高追求,兼有“本体与境界”合一之义。就其本根而言,“道”是标志宇宙本源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;就其境界而言,“道”是人通过对事物的整体领悟而在实践上达到的境界。合一而言之:道是创生万物的本原,亦是体达本原的至境。中文“本体”二字,“本”有本根之意,“体”字有“人”与“本”的合一之意。本根在天地,体悟在践行,故“道”为“天人一体”与“知行合一”之学。
中华传统哲学有儒家、道家、释家三大学派。哲学家汤一介常用三句话示人:“转识成智、大美不言、止于至善”,这三句分别来自释家、道家、儒家。其中第一句“转识成智”原自释家,即通过修行,将有漏之识(带有烦恼和迷惑的见识)转化为无漏之智(清净无染的智慧)。现代哲学家冯契给出了新说:转识成智含有人的认识由无知到知、由知识到智慧的两次飞跃。知识是分科之学,以“科学”为代表;智慧是主客一体之学,以“道”为代表。第二句“大美不言”原自道家,庄子说:“天地有大美而不言,四时有明法而不议,万物有成理而不说。圣人者,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。”天地之道,不是言说表达的知识,而是体验天地大美的智慧。第三句来自儒家《大学》: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”,至善不是止于通常的善人善事,而是明德悟道达到最高善的境界。这三句话,分别来自释家、道家、儒家,联成一体,包含了人类对大道的真善美合一追求。
老子说:“道,可道,非常道”,阐明了可以用语言表达的道,不是真常的道,真正的道在人的实践体悟之中。由此,自然引发了出发点不同的修道路径和方法。其中,易家的日新之道,儒家的人伦之道,道家的自然之道,释家的寂灭之道,是修道的四个路径,犹如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登山。如果用一个同音汉字作比喻,则易家可用一个“竞”字象征,即“日新盛德”之竞;儒家可用一个“敬”字象征,即“修己以敬”之敬;道家可用一个“静”字象征,即“归根曰静”之静;释家可以用一个“净”字象征,即心清之净。音同字不同的竞→敬→静→净四个字,象征了易、儒、道、释四学派的悟道的不同取向。
20世纪新文化运动,传统哲学向现代转化,出现了两个发展方向:一个方向是以传统某学派为立场,修旧布新,续写某派新理论,如:新易家、新儒家、新道家、新释家等,其中新儒家有重要影响;另一个方向是吸收诸学派之长,综合创新,探索建设新的哲学学派,其中哲学家张岱年为代表的“综创论”有重要影响。
张先生认为:《易传》言“‘天地之大德曰生’,所谓‘生’即‘创造’之义。”又说:“‘日新之谓盛德,生生之谓易’,这就承认世界与人生都是不断创新的过程。”张先生通过“生即创造之义”的新解读,将“创造”提高到新哲学本体论高度。张先生指明了从传统“仁学”向“创学”转化的新哲学建设方向。
新易家、新儒家、新道家、新释家、新创家,是中国新哲学理论建设的五朵盛开的金花。
值得关注的是,在我国反复探讨“创造”在中华新哲学建设中的地位时,20世纪40年代前后,国外以创造技法为核心的创造学在美国悄然兴起。1938年奥斯本提出“头脑风暴”法,1942年茨维基提出“形态分析法”,1944年戈登提出“提喻法”。以上三种技法,成为创造力开发的典型方法。创造学很快传到欧洲、亚洲等多个国家,形成各种创造技法百花齐放高潮。
我国台湾20世纪60年代引入创造学,大陆改革开放后1983年在广西南宁召开全国首届创造学学术研讨会,同时举办约200人的创造学培训班,1994年正式成立中国创造学会。教育部在总结改革开放30年(1978-2008)创造学在我国进展时,把创造学列入交叉科学门类,指出在我国以已经初步形成了创造学与科学结合、与中国文化结合、与马克思主义结合、与行为科学结合等四个研究方向,为中国创造学派的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。
“创之道”大会,体现出百年以来,中华新哲学建设对“创之道”思想的普遍关注,中华“创学”哲学理论与以现代科技创造发明的“创造学”实践结合,中西会通、文理交融,相得益彰,寓意深远。
刘仲林
2024-11-11